top of page
  • 大小港邊,熱帶漁林

【東港開基共善堂】新舊交會,致力保存家將文化

Updated: Dec 27, 2021



王爺的護衛 東港開基共善堂


供奉主神邢府三千歲的東港共善堂在東港已接近百年歷史,民國十四年,因西來庵事件影響,恭請在台南的邢府三千歲移到東港定居,共善堂由先賢高獻圖先生創立,之後因為迎王,大千歲需要護衛,高獻圖先生回去台南白龍庵如意增壽堂請家將師傅來東港教導,為東港第一個有家將的宮廟,什家將堂號為共意堂。而進水宮則為東港七角頭頂中街金府千歲堂號,之間的淵源深厚。



文化傳承的媒介-廟宇


廟,除了是心靈寄託的場所,也是記憶傳承的重要地方。村里的長輩來廟裡聊天,把先人傳承下來的規矩及神明教導他們的事,藉由聊天的方式傳給下一代。「廟最重要就是歷史,就是它過去的往事、神明濟世或是一些神蹟,記錄下來就是廟的資產」。前總幹事張義說道。


什家將的力與美是基本功的累積


共善堂什家將中的「什」不像字面上的意思等於十人,而是代表眾多的意思,與八家將相比,除了前四班甘爺、柳爺、陳大爺、沈二爺跟後面的四季:持盆大神、持蛇大神、持錘大神、持桶大神,增加了文武判官、刑具爺、傳令跟小差,共十三人。


共善堂什家將代表王爺的護駕,而不是表演性質,所以出去的言行舉止一定要遵守,不能隨便躺著或亂跑。姿勢方面則強調要蹲馬步,腳步要有武將的風範,演練就像閱兵,要把力量拿出來,跟表演的心態不一樣。


張義說:「我們一直要求基本功,基本功一定要做到位,你的身體才會挺,基本功如果做不夠,你手少一個動作,就感覺不一樣;你多一個動作就感覺不協調,我們就是要中規中矩。今天你在表演,你就不會用那個力道,今天如果你有王爺要閱兵的心態,你的力與美才會出來」。



見證時代演變 畫師技藝傳承


家將臉譜由專屬畫師負責,資深帶年輕的,老一輩在很早之前請台南畫師來畫,廟方人員在旁邊把臉譜描下來,就這樣傳承下來。顏料的使用跟現在也有差異,以前顏料是用灶下面的炭,刮下來後拿去蒸就可以染色,染色之後才塗色但它無法維持太久,會翹起來一層一層的,所以隔一段時間都要跟著家將旁邊補色。之後用的是油性油漆,流汗後皮膚會不舒服,要用菜瓜布、沙拉油刷才擦得起來。現在則是用水性顏料。這也體現時代的變遷。


翻轉負面印象 突破家將文化瓶頸


而家將文化也遇到一些瓶頸與困難,「東港所有的陣頭都是因應東港迎王而產生的,我們規格就是十三個,少一個你就沒辦法出去,所以會不會流失或維持,我們就走一步算一步,人不好控制而家將的資格原本只有孿生的兒子可以擔任,但因現在少子化的關係,只要你有興趣都可以來學習,如果限制我們就要收起來了。」張義解釋。而這也反映保存家將文化的挑戰,共善堂申請無形文化資產是為了保存家將文化,為了改變大家對家將負面的刻板印象,共善堂對家將的要求很嚴格,在外的言行舉止一定要遵守,休息的時候要坐好,不能亂說話、喧鬧。


而家將的訓練也非常辛苦,基本功蹲馬步一定要做紮實。基本功需要每天練習,如果平常訓練不扎實,第一天出去繞境回來,第二天一樣出去,連續兩天開臉,腳就會抽筋。


而以前家將出陣,不能讓人拍照,自家孿生錄影沒關係,外人錄影就會被趕,老一輩怕別人學走,所以廟裡所保留的影片或照片非常少。「後來我接總幹事我一直跟老一輩說:人家要學很簡單,現在有錄影機,人家不用從正面拍,遠遠的就拍到了,家將的腳步和姿勢不用怕人家學,家將文化要推廣,因為學習家將太累了。」張義說道。


共善堂家將很少接受其他宮廟表演邀請,除了需要跟王爺擲杯同意,老一輩也會說:「你沒有在王爺面前,你是要給誰看,是要出去演歌仔戲嗎?」這句話就把我們打倒了,張義笑笑地說。雖然想出去宣傳但就有限制,但最近幾年有跟東隆宮大漢樂團出去,增加一點曝光度。


新與舊的碰撞 技藝傳承共好


將近百年的共善堂,規矩一代一代傳承下來,維持優良的傳統。而新的活水進來除了遵守約定,年輕人新的思維與老一輩的規矩也產生一些碰撞,如何在發揚光大與遵守規矩之間找到平衡是一個重要課題。


共善堂也希望家將文化可以有自己的一個品牌,有一天可以走進校園,與學校合作,將這項技藝傳承下去,避免沒落與流失。希望可以把正向的家將文化推廣給大家認識,不再只是讓人有距離的文化。



 

東港開基共善堂


∥開放時間:6:00-21:00(依當天狀況調整)

∥聯絡電話:08-8325882

∥地址:屏東縣東港鎮頂中街16號

∥臉書社團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groups/371695442918719

 







325 views0 comments
bottom of page